第十章:构筑互联网上新的长城
第十章 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构筑互联网上新的长城
回顾10年互联网产业历史,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元问题——中国互联网产业,究竟是谁的产业?换句话问,谁是当今中国互联网背后的主流和主导力量?
中国互联网产业是以外资为主的风险投资商的产业,还是以美国股民为拥有者的中国概念股为主流,抑或是全体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的产业。进行这样的争论,仿佛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的事情。
不过,互联网的国界问题,不仅不是一个伪问题,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。这也是本白皮书拿出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的初衷。
从技术和基础设施角度来看,当今全球的互联网主导权仍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。美国拥有互联网域名和根服务器的关键决策权。一个位于美国的名为“因特网指定名称和代码公司”(ICANN)的国际组织,在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服务管理中扮演核心角色,它的职能是制定相关政策、管理IP地址和域名系统。该机构隶属于美国。而2005年11月结束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阶段会议上,尽管欧盟等就互联网主导权问题与美国开展了不懈的斗争,但是,美国政府依然保留着对互联网的实际控制权。
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,首先,域名地址在全球的分配非常不均衡,例如,2004年底中国网民已达9000多万户,拥有的域名地址不到6000万,只占全部地址的百分之一,每26个中国人只能分享1个地址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,美国2亿多人口拥有12亿个地址,占全部地址的四分之一强,平均每个美国人享有6个地址。其次,域名本身具有商业价值,世界各国在与美国企业发生域名纠纷时缺乏公平的尺度,因为美国政府给本国企业提供优先的政策和法律。第三,国家域名的管理还牵涉到一国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问题。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要求获得本国域名的控制权,因为这些域名被视为国家资源。从理论上来说,美国可能会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原因,切断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因特网连接,从而给该国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和经济损失。例如,由一些发展中国家支持的伊朗就要求联合国负责监管“因特网指定名称和代码公司”和其他机构。
可以说,互联网上同样有着国别之争和以国家主体为界限的话语权之争,而构筑中国互联网产业新的
长城,必须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。
回到从产业的主体——企业来看,早期中国互联网的先驱企业们,大多数都是在模仿美国互联网的各种商业模式。不过,经过近10年的发展,中国互联网业却显示出另类的特点——短信、游戏点卡等东方特色的收入模式,被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创造出来。由于互联网公司有着服务的特征,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屡见不鲜,而跨国公司往往也在中国容易遭遇“本土化”的烦恼。大多数国际投资者到现在仍然不熟悉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。例如,中国在无线增值业务和网络游戏的数量和增长居世界领先地位,但是这些业务在美国并不是很普及,基本上没有任何可比的上市公司。
1998年雅虎第一次来中国开展业务时便宣称,“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。”的确,从本质上说,所有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都是服务,而不是有形的实物,似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然而,这只是互联网服务的第一层意义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服务又恰恰是一个受主观影响极大的产品,这就注定互联网的市场一定是区域性的、差异化的市场。要知道,做互联网的人和使用互联网上的人都是有国籍的人,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、语言和民族之分。尤其是在门户领域,最了解中国网民需求的服务,一定是本地化的公司提供的。
2003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之后复苏,雅虎、eBay、MSN又开始重新制定其全球的并购策略,发起了对中国市场的第二轮收购冲击。一段时间以来,国际巨头“狼来了”的论调在互联网领域屡见不鲜。
这一发生在互联网产业中的“国际大战”,让人们不得不回想起上个世纪初,帝国主义列强们在完成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后,对中国领土磨刀霍霍的状况。当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,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李大钊愤而写下了《庶民的胜利》一文,站在世界革命新浪潮的高度,不仅对当时的军阀政府进行了讨伐,而且也对全世界民主革命做了展望——一切军国主义都要被人民的力量打垮。
时光荏苒,在一个世纪过去以后,我们讨论的话题变成了——谁将是中国互联网业的主流。毫无疑问,是扎根中国市场的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公司的中国分部,成为了两个完全对立的选项。汽车产业中的宝马、奔驰、大众,传统IT领域中的英特尔、微软,都依靠自己的资金或者技术优势暂时在中国树立了领导的地位。但是,在竞争日益激烈、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快速的互联网领域,中国自己的企业经过10年的市场洗礼,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。不仅如此,虽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有差距,但从市场培育时间上和商业模式成熟度来看,无论是门户、搜索还是电子商务,大家所处的基本上是一个起跑线。
马云曾经说,“Google在中国起码还要再犯5年错,我们(雅虎中国)做错过的,他们也会错。”在新一轮互联网产业竞争中,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们能否有效地抓住国际对手们的错误,取得下一次“庶民的胜利”,我们还将拭目以待。
在传统IT领域中,联想、华为都纷纷走向了国际市场,而互联网产业的特殊之处在于,中国国内的市场已经足够大,使得我们的企业一出生就要面对国际对手,即便是最流行的WEB 2.0概念下,也有来自韩国的竞争对手来到中国。从另一个侧面看,也正因为市场大,来自中国本土的企业才有机会依靠本地化优势长大成巨人。
搜狐的张朝阳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抱怨说,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互联网,自己公司的股价被严重低估了。实际上,让对手重视的一个重要方法,就是在局部市场狙击甚至打败竞争对手。在门户的国际大战之后,下一场互联网长城保卫战将发生在哪里?是电子商务还是搜索引擎,抑或是社区?
一切都会在未来揭晓。
回顾10年互联网产业历史,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元问题——中国互联网产业,究竟是谁的产业?换句话问,谁是当今中国互联网背后的主流和主导力量?
中国互联网产业是以外资为主的风险投资商的产业,还是以美国股民为拥有者的中国概念股为主流,抑或是全体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的产业。进行这样的争论,仿佛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的事情。
不过,互联网的国界问题,不仅不是一个伪问题,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。这也是本白皮书拿出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的初衷。
从技术和基础设施角度来看,当今全球的互联网主导权仍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。美国拥有互联网域名和根服务器的关键决策权。一个位于美国的名为“因特网指定名称和代码公司”(ICANN)的国际组织,在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服务管理中扮演核心角色,它的职能是制定相关政策、管理IP地址和域名系统。该机构隶属于美国。而2005年11月结束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阶段会议上,尽管欧盟等就互联网主导权问题与美国开展了不懈的斗争,但是,美国政府依然保留着对互联网的实际控制权。
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,首先,域名地址在全球的分配非常不均衡,例如,2004年底中国网民已达9000多万户,拥有的域名地址不到6000万,只占全部地址的百分之一,每26个中国人只能分享1个地址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,美国2亿多人口拥有12亿个地址,占全部地址的四分之一强,平均每个美国人享有6个地址。其次,域名本身具有商业价值,世界各国在与美国企业发生域名纠纷时缺乏公平的尺度,因为美国政府给本国企业提供优先的政策和法律。第三,国家域名的管理还牵涉到一国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问题。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要求获得本国域名的控制权,因为这些域名被视为国家资源。从理论上来说,美国可能会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原因,切断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因特网连接,从而给该国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和经济损失。例如,由一些发展中国家支持的伊朗就要求联合国负责监管“因特网指定名称和代码公司”和其他机构。
可以说,互联网上同样有着国别之争和以国家主体为界限的话语权之争,而构筑中国互联网产业新的
长城,必须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。
回到从产业的主体——企业来看,早期中国互联网的先驱企业们,大多数都是在模仿美国互联网的各种商业模式。不过,经过近10年的发展,中国互联网业却显示出另类的特点——短信、游戏点卡等东方特色的收入模式,被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创造出来。由于互联网公司有着服务的特征,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屡见不鲜,而跨国公司往往也在中国容易遭遇“本土化”的烦恼。大多数国际投资者到现在仍然不熟悉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。例如,中国在无线增值业务和网络游戏的数量和增长居世界领先地位,但是这些业务在美国并不是很普及,基本上没有任何可比的上市公司。
1998年雅虎第一次来中国开展业务时便宣称,“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。”的确,从本质上说,所有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都是服务,而不是有形的实物,似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然而,这只是互联网服务的第一层意义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服务又恰恰是一个受主观影响极大的产品,这就注定互联网的市场一定是区域性的、差异化的市场。要知道,做互联网的人和使用互联网上的人都是有国籍的人,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、语言和民族之分。尤其是在门户领域,最了解中国网民需求的服务,一定是本地化的公司提供的。
2003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之后复苏,雅虎、eBay、MSN又开始重新制定其全球的并购策略,发起了对中国市场的第二轮收购冲击。一段时间以来,国际巨头“狼来了”的论调在互联网领域屡见不鲜。
这一发生在互联网产业中的“国际大战”,让人们不得不回想起上个世纪初,帝国主义列强们在完成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后,对中国领土磨刀霍霍的状况。当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,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李大钊愤而写下了《庶民的胜利》一文,站在世界革命新浪潮的高度,不仅对当时的军阀政府进行了讨伐,而且也对全世界民主革命做了展望——一切军国主义都要被人民的力量打垮。
时光荏苒,在一个世纪过去以后,我们讨论的话题变成了——谁将是中国互联网业的主流。毫无疑问,是扎根中国市场的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公司的中国分部,成为了两个完全对立的选项。汽车产业中的宝马、奔驰、大众,传统IT领域中的英特尔、微软,都依靠自己的资金或者技术优势暂时在中国树立了领导的地位。但是,在竞争日益激烈、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快速的互联网领域,中国自己的企业经过10年的市场洗礼,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。不仅如此,虽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有差距,但从市场培育时间上和商业模式成熟度来看,无论是门户、搜索还是电子商务,大家所处的基本上是一个起跑线。
马云曾经说,“Google在中国起码还要再犯5年错,我们(雅虎中国)做错过的,他们也会错。”在新一轮互联网产业竞争中,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们能否有效地抓住国际对手们的错误,取得下一次“庶民的胜利”,我们还将拭目以待。
在传统IT领域中,联想、华为都纷纷走向了国际市场,而互联网产业的特殊之处在于,中国国内的市场已经足够大,使得我们的企业一出生就要面对国际对手,即便是最流行的WEB 2.0概念下,也有来自韩国的竞争对手来到中国。从另一个侧面看,也正因为市场大,来自中国本土的企业才有机会依靠本地化优势长大成巨人。
搜狐的张朝阳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抱怨说,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互联网,自己公司的股价被严重低估了。实际上,让对手重视的一个重要方法,就是在局部市场狙击甚至打败竞争对手。在门户的国际大战之后,下一场互联网长城保卫战将发生在哪里?是电子商务还是搜索引擎,抑或是社区?
一切都会在未来揭晓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å主页